相傳早年噶瑪蘭平埔族在二龍河沿岸的淇武蘭定居後,與居住在上游的番割田族,每年會定期舉辦划船比賽,採用木板舢或是紅頭渡船,嬉戲遊玩好不熱鬧。然而淇武蘭河沙淤積越發嚴重,比賽地點也往下游遷移,演變成淇武蘭和洲仔尾,兩村間的競賽。
兩百多年來,二龍河的淇武蘭港,與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,然而當地常發生溺水意外,村民以競渡方式,驅逐水中妖怪。每到端午節,精緻的龍船,在河上爭先恐後地往終點前進,現場沒有裁判、計時員,輸贏全由隊員觀眾決定,賽情激烈、神聖又不凡,是全臺最獨特的民俗活動。
每年端午節台灣許多地方都會舉辦划龍舟競賽,而位於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的「二龍競渡」活動,則有全台獨一無二的競賽方式。二龍村於端午節的龍舟賽並不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舉行,據說早在漢人墾拓蘭陽平原之前,噶瑪蘭平埔族便流傳著扒龍船的習俗,平埔族人為驅鬼避邪、超渡溺斃於二龍河裡的亡魂,遂以競渡方式祭拜河神,祈求平安,到了漢人移墾之後,這個習俗才與漢人端午結合。「二龍競渡」活動早期長達十二天,到了日據時代,因日本人不喜歡看到這種全村團結同樂的景況,於是壓制活動舉辦,由十二天改為六天、四天而兩天,到光復後仍是兩天,而且還是不定期在農忙後舉行,直到民國五十四年後才將活動改為一天,而且選在端午節舉行。這樣的決定雖改變了二龍競渡原有早期慶豐收、祭鬼神的意義,但二龍村之龍舟民俗活動因為時代背景加上宗教的意義,與台灣其他各地把龍舟比賽當作一個節令運動,頂多僅代表一種習俗的應景節目,加上特殊的競賽方式,還是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。